“揚塵排放占比30%、燃煤排放占比27%、工業排放占比20%、機動車排放占比17%……”2014年8月,歷時20多個月,由南開大學、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研究的天津市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結果出爐,清晰指出了空氣污染的“病根”所在,也讓市生態環境局充分認識到,治理大氣不能搞什么“特效藥”,而要堅持長期作戰、穩扎穩打,標本兼治、綜合施策。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瞄準“病根”,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勤修恒業,以產業、能源、運輸和布局結構優化調整為關鍵舉措,連續深入實施清新空氣行動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空氣質量逐年改善。
我市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著力破解“鋼鐵圍城”,7家鋼鐵企業整體退出了3家,保留的4家煉鐵、煉鋼產能分別壓減至1185萬噸、1525萬噸。2017年以來累計壓減粗鋼產能495萬噸,煉鐵產能660萬噸。持續優化粗鋼產能,天津新天鋼聯合特鋼有限公司、天津市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轉爐廢鋼投入比例分別達到30%、20%以上。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2.2萬家,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兩高”企業轉型和傳統產業升級,為綠色化改造留出寶貴環境容量空間。
煤炭消費總量從2013年的近5000萬噸壓減到3700萬噸左右;有序推進1.1萬臺燃煤小鍋爐并網整合或改燃關停,工業爐窯全部使用清潔燃料,120余萬戶農村居民實現冬季清潔取暖;依法劃定并科學調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
從國三階段汽柴油“連跳3級”,全面供應國六標準汽柴油;淘汰黃標車、老舊車70余萬輛,占到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四分之一;天津市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電動重卡替換燃油重卡投用,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全市首個氫能運輸示范應用場景。
全力優化布局結構,持續用力破解“園區圍城”,314個工業園區,原地保留68個、整合提升115個、關停取締131個,對全市62個涉氣工業集聚區1700家企業建檔立卡、排查治理……制約空氣質量改善的“堵點”逐步疏通。(天津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