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鐵礦石定價問題一直困擾我國礦山企業,鋼廠自有礦山普遍采取內部定價方式,但定價時缺少反映真實供需的基準,可能出現偏向鋼廠利潤、不能代表礦山企業真實收益的情況。在日前召開的“國產鐵礦石定價模式研討會”上,多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鐵礦石期貨持續保持平穩運行和發展態勢,期貨價格較好反映了現貨供需變化和市場預期,目前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點價模式被包括國礦企業在內的鋼鐵產業鏈逐步采用。
打通期現隔閡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獨立礦山的定價模式繁多,有固定價、一單一議定價、參考普氏指數定價等,但不管采用哪種定價方式,我國礦山企業對價格的影響力都相對較弱,多數定價還是以鋼廠主導。如何幫助礦山企業尋找更合適的定價模式,讓鋼廠與礦山之間的定價談判從原來的對立博弈轉為雙方共贏?相關與會嘉賓表示,經過多年實踐,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點價模式正在成為國礦企業的定價“利器”。
“鐵礦石期貨2013年在大商所上市交易以來,定位就是鐵礦石價格風險管理中心,讓參與客戶能運用期貨工具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大商所產業拓展部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大商所致力于建設鐵礦石國際定價中心,率先在鐵礦石品種構建了品種工具齊全、國內和國際市場聯通、期貨同現貨市場聯通的“一全兩通”體系,為礦山企業化解國際市場定價難問題提供了諸多衍生工具和模式。通過期貨市場和鋼鐵產業的共同努力,包括國產礦山在內的鋼鐵產業鏈企業在探索中逐步利用期貨市場定價并管理價格風險,打通了期現隔閡,助力企業對沖鐵礦石價格波動風險,保持了平穩經營。
據介紹,目前大商所已擁有鐵礦石期貨、鐵礦石期權等場內工具,還建立了基差交易平臺、鐵礦石互換平臺、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等場外工具。今年上半年,鐵礦石期貨單邊成交量1.36億手;日均持倉量94.67萬手,同比增長9.3%;參與交易的單位客戶日均持倉占比49.4%,較去年同期提高4.5個百分點。同時,大商所基差交易平臺運行良好,上半年鐵礦石品種共成交45筆,累計成交額5.35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5月份引入境外交易者至今,鐵礦石期貨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多個境外客戶開戶。目前,巴西淡水河谷分別與河鋼、沙鋼、萊鋼等國內鋼廠簽訂了期貨基差點價的貿易合同,用國內鐵礦石期貨來定價,基差點價模式展現出勃勃生機。此外,為了提高交割便利性,近期大商所增加了建龍鋼鐵和本鋼集團兩個廠庫;增設楊迪粉和卡拉拉粉作為可交割品牌;增設鐵礦石期貨做市商,以提高合約連續性。這些舉措為更好地發揮鐵礦石期貨功能、服務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善定價模式
事實上,隨著鐵礦石期貨的成熟運行,結合期貨的衍生交易模式也逐漸豐富。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期貨+基差”、套期保值等模式已成為礦山企業化解國際定價難的利器。
銀河期貨鋼鐵事業部總經理周偉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有色金屬和農產品行業都用市場廣為認可的期貨價格來定價,通過基差點價的交易可降低單邊價格風險。國內鋼廠長期以“長協+現貨”模式采購鐵礦,仍與礦山按年度協議采購,但定量不定價格。隨著大商所鐵礦期貨日益成熟,結合衍生品的多重定價模式開始推廣普及,可以預期,未來基差貿易、遠期現貨、含權貿易等模式,將從多渠道為鋼廠降低采購成本。
太鋼國貿總經理馮保興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對套期保值的認知及應用仍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系統套保的理念,投機動機比重較大。例如,對期貨功能的認知方面,北方地區企業與南方地區企業存在很大不同,導致資源配置、管理決策也大不相同。如果企業可以充分運用套保工具,則可以穩定企業經營,尤其是黑色系原料和成品端均有期貨工具可以使用。
馮保興還表示,企業參與套期保值的應用氛圍也很重要。套期保值工具在企業中的應用勢在必行,但需監管層和產業各層級領導和專業人員共同努力,提高政策的引導性,監管層對企業參與期貨套期保值應予以理解和支持;同時,套期保值的應用前提是合規,要嚴格按計劃方案執行,避免投機行為。“國產礦主要集中在鞍山、唐山以及山西代縣等地區,區域代表性很強,要讓上述區域的國產鐵礦用期貨價格定價,發揮杠桿作用,從而影響進口礦的價格。”
|